蔡甸蓮藕,藕絲綿長,脆甜少渣。蓮藕全身都是寶,花葉可入藥,蓮藕可涼拌生食,也可鹵制煨湯……10月5日,位于武漢市蔡甸區金龍水寨內的蔡甸蓮藕博物館,不時有游客駐足,看得入迷。
蔡甸蓮藕博物館,位于金龍水寨景區內一處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落,門前索子長河流淌而過,秋天的滿湖荷葉孕育著成熟和豐收的氛圍。
走進館內,隨處可以見蓮藕元素,大廳液晶電視中播放著有關蓮藕的各種知識。精心制作的文化墻展板,詳細收錄了蔡甸蓮藕的前世今生,以圖文并茂的形式,向來訪者生動展示了中國蓮藕文化的淵源。
據記載,蓮藕的起源地,有人是說是印度,也有人認為原產于中國。蔡甸蓮藕種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,被業界公認為中國蓮藕人工栽培的起源地。
蔡甸古鎮始建于晉,其獨有的青溝泥生長土壤,加上漢江多次改道,其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氣候,造就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,是不折不扣的“華中蓮藕第一鄉”。
在蔡甸,有關蓮藕文化的主題熠熠生輝。位于蔡甸城關中心的蓮花湖,其景可賞,其藕早在宋代就開始年年朝貢;本地后官湖全長110公里綠道,一到夏天,兩旁荷葉連天碧;沉湖濕地,既是國際重要濕地,鳥類天堂,也是野生蓮藕生長的舒適之地,至今有野蓮5000多畝……
蓮湖的美,自古以來就倍受文人墨客們的喜愛。蓮藕文化自古以來多姿多彩、底蘊深厚。蓮花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象征高潔;蓮花“出浴亭亭媚”,象征美麗;蓮花“不與泥同調”,象征純潔;蓮花“以和為貴”,象征友誼;蓮花“并蒂同心”,象征愛情……
清代詩人喬大鴻在《晚渡南湖》詩中寫道“十里盡薄荷,迷漫失南湖,人家何處邊,停橈問漁叟”。江南靖士陳志歲在《詠荷》中也寫道:“身處污泥未染泥,白莖埋地沒人知。生機紅綠清澄里,不待風來香滿池!
據介紹,湖北的蓮藕幾乎承包了全國一大半供應量,其中最負盛名的,當數蔡甸蓮藕。上世紀80年代以來,在國家興農政策扶持下,蔡甸蓮藕種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據館內記載:近些年,蔡甸區與武漢大學、華中農業大學以及省、市農科院聯合攻關,實現了蓮藕種植產業化、規;蜆藴驶,F在,人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蓮藕,涼拌、炒食和煨湯都能滿足。在館內,詳細介紹了鄂蓮一號及鄂蓮二號等8個本土特色品種的培育過程。
蓮藕好吃藕難挖。在蔡甸蓮藕博物館內,生動再現了藕農在泥水中采掘、辛勤勞動的場景。在一個玻璃展柜內擺放了一截2007年蔡甸蓮藕文化節上的“藕王”的復制品。據館員說,該“藕王”拍賣出了8.8萬元的天價。
據介紹:2007年,蔡甸蓮藕獲得“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”的稱號。2019年,蔡甸區成功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(蓮藕)優勢區。如今,蓮藕生產仍然是全區農業的支柱產業,蓮藕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。
在館內偏廂內,一桌由蓮藕精心制成的20多道仿真菜的全藕宴,有葷有素,色澤誘人,全都是用蓮藕、蓮子、藕帶等與蓮藕有關的食材做成。排骨藕湯、藕餅、酥炸藕元、財魚燜藕、荷花宴……各種美味色香俱全,光是讀念菜名,都讓人垂涎三尺。
據金龍水寨景區負責人姚斌介紹,蓮藕雖貌不驚人,但既可觀賞,同時是一道可生可熟食的百變蔬菜。目前,以蓮藕為主題開辦博物館,據他了解蔡甸蓮藕博物館全國為第一家。
據其介紹,蔡甸蓮藕博物館由蔡甸區農業農村局投資興辦,落戶在景區內,目前免費向游客開放,國慶期間,有不少市民慕名而來。
姚斌介紹,為了生動展現蓮藕相關文化,建館人員曾歷時半年,四處拜訪專家,搜集相關資料。為以實物形象展現全藕宴,有關人士多方拜訪蔡甸本土廚師,精心制作的菜肴,除拍攝成精美照片外,還將成品打包送樣,單單每道仿真菜的成本,就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。
姚斌介紹,由于蓮藕不同部位上市時期不盡相同。因此全藕宴的制作,非常難得。目前,景區正在嘗試利用保鮮技術,對全藕宴進行普及并商業化,不久的將來,普通百姓也有望享受品嘗到全藕宴。